从“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千年齐风,到近代工业化的早期探索,再到工业重镇的崛起与转型,工业,始终是淄博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心跳。
当“传统”与“厚重”凝聚为坚实的发展根基,深植于心的齐商精神催生了务实的开拓之路。以“链长制”破题,淄博以持续的产业聚合与创新,熔铸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引擎。
立足百年积淀,一场以链为纲的产业跃迁正全面展开,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淄博将链式思维深深植入产业高质量发展血脉,卡位入链、突破壁垒、打响品牌,推动20条重点产业链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发展势能,驶向高水平发展的新蓝海。
产业链是工业经济的筋骨血脉。这句话在拥有百年工业基因的淄博身上,体现得尤为深刻。
淄博近现代工业史已超过120年,其工业体系之完整、门类配套之齐全,在全国范围内独具优势。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如何让深厚的产业根基释放更大能量,如何让庞大的工业体系形成更强合力,成为这座城市面临的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链长制”成为推动产业系统性重塑的破题关键。
早在2021年,淄博便厚植产业链发展思维,抓牢传统及新兴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规律,由市领导分别担任“链长”,从顶层设计入手,针对链条中的断点堵点,打破部门和地域壁垒,通过延链、补链、强链,让产业链成为工业经济的“钢筋脊梁”。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持续数年、不断迭代的制度创新。2023年,“链长制”被纳入全市“十大改革突破行动”,这一年,淄博的目标是培育千亿级产业链2条、百亿级产业链13条。重点布局的20条产业链,既涵盖陶瓷琉璃、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也强势切入新能源汽车、氢能、机器人等全新赛道,清晰展现了“巩固长板”与“布局未来”并重的发展思路。
目前,淄博的产业链发展愈发成熟,各特色产业链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机器人产业链向“智造”高峰攀登,聚氨酯产业链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纺织服装产业链在链上焕发新生,纸业产业链则以数智赋能实现绿色跃迁……
在清晰的产业链政策指引下,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感更强、路径更明。各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在多个关键领域集中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对于淄博而言,在新发展阶段构建强大且有韧性的产业链,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答好的时代必答题。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现代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企业间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较量。淄博的突围,重点是完成了从“企业集合”到“产业生态”的战略认知转变。
在这场深刻的沿链聚合中,“链主”企业扮演的“头雁”角色,带动效应至关重要。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吉利雷达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落地,被视为一个典范。它不仅是百亿产值的注入,更是一个完整生态位的成型。作为“链主”企业,吉利雷达已精准引进了多家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一个涵盖新能源皮卡、乘用车及电池材料、齿轮等部件的完整链条正在快速崛起。
这充分说明,一个关键性的“链主”企业就像一个磁极,能够迅速吸附资源、贯通上下游,其带来的不仅是投资和产值,更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与能级的提升。
淄博是国内最早引进聚氨酯原材料生产技术的地区,是国内聚氨酯原料及制品的重要生产集聚区之一,已形成从上游的环氧丙烷,到中游的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再到下游的管道保温材料、塑胶田径运动跑道工程项目施工服务等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这条产业链上,诞生了诸多行业领军者。中化东大已占据国内高端汽车“绿色”内饰原材料35%的市场占有率;山东尚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聚醚胺系列新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全球每10个轮子中有7个材料用的是一诺威生产的聚氨酯。
在纺织服装产业链,依托鲁泰纺织、大染坊丝绸,淄博实现了纺织、丝绸两个全周期产业链条。在陶瓷琉璃产业链,依托华光国瓷、金祥琉璃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技艺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实现了从原料制备到艺术创作的全链条升级。
政府层面,通过“链长制”统筹产业布局,精准配置资源;企业层面,充分的发挥“链主”的生态主导作用,带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在这一机制下,各行业企业积极“卡位入链”,在产业链上找到自身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纵观淄博的产业进阶之路,技术创新已超越单一产品攻关的范畴,升华为一种以创新链牵引产业链、谋求体系性自主的经济行为。这背后折射的,是这座城市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决心。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淄博以此为基本路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划重点”。这种突破,首先体现为对关键环节的精准攻坚,以此撕开封锁线。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中,新恒汇在高精度蚀刻金属引线框架上的突破,南大光电在高纯电子特气上的国产化替代,其意义远不止于填补国内空白。它们更像是在海外巨头构筑的技术壁垒上凿出的战略支点,为后续产业队伍的跟进开辟了通道。
这种模式在多个产业被复刻:新医药产业链中,新马制药、华致林等企业直指行业痛点,其成果不仅是研发新产品,更是降低了国内药企对昂贵进口设备的依赖,提升了整个医药生态的自主可控水平。
在智能装备产业链中,“淄博造”精密数控机床、特大型水环真空泵、行列式制瓶机等产品突破技术封锁、填补市场空白,开关磁阻电机、玻璃制瓶机等产品具备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是淄博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在科学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深耕和淄博产业政策精准滴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的结果。
机器人产业链的崛起是这座城市创新力最生动的注脚。从一颗“种子”企业纽氏达特出发,逐步孕育和吸引了遨博、梅卡曼德等一批“专精特新”,形成了“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完整创新链条。如今,国内生产的协作机器人中,每10台就有4台烙着“淄博造”的印记,这绝非偶然。
更为深刻的是,创新正在驱动产业价值曲线的整体上移,实现从“量的追赶”到“质的超越”。
在功能玻璃及玻纤产业链,金晶科技从制造中国第一片超白玻璃,到一次次刷新超大超厚玻璃的世界纪录,再到攻克TCO导电膜玻璃这一新能源领域“卡脖子”技术,其发展轨迹清晰地标示出从“跟跑”到“领跑”的价值攀升路径。
创新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引擎。从链上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淄博正将技术创新融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血脉。只有持续向价值链上游攀登,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赢得持久的话语权。
在纸业产业链,博汇纸业全球首发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机内产第一代环保绿色产品——水性阻隔食品卡EPP,并实现规模化量产。用水性的阻隔层替代传统的PE淋膜工艺,成功实现食品包装“无塑、少塑化”,该技术填补了国内高阻隔性与可回收性兼容的技术空白,为食品包装领域提供了更高标准的环保解决方案。
面对聚烯烃产业链中高端技术“卡脖子”、关键材料依赖进口的困境,齐鲁石化深耕高分子材料数十年,不仅承担了12项国家级重点项目,还联合浙江大学等顶尖机构协同攻关,在超高压聚乙烯电缆绝缘基料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逐步追平国际领先水平。
在环保产业链,淄博以绿色智造工程提升环保装备核心竞争力,保蓝环保的磁能消白技术通过持续迭代,已成为全世界工业烟气治理的标杆。同时,循环经济工程构建起资源综合利用的“淄博模式”,让工业废弃物从“废料”变为“原料”,为企业绿色转型拓展多元路径。
今年6月6日,2025第九届全国城市企联联席会议暨淄博产业链合作发展大会在淄博举行,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民主建国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在现场分析了新经济周期中的产业链发展新机遇,为淄博明晰了方向。
淄博对产业链未来发展也有着新的展望:以结构向新打开发展空间、科学技术创新抢占发展先机、企业育新锻强发展基座、服务革新激活发展动力,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景可期。
纵观淄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脉络,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贯穿始终:以创新链的突破为不竭动力,牵引产业链升级;以产业链的聚合为关键路径,培育生态链繁荣;最终,在“链长制”的引领下,完成整个产业体系的价值重塑与能级跃升。
这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链式”打法,是淄博对百年工业积淀的传承与开拓。它正将这座城市深厚的产业底蕴,转化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澎湃动能。千年齐韵淬炼出的实干精神,与新时代的创新基因在此交汇融合,淄博工业正坚定驶向更加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