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全球太空碎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卫星爆炸、火箭残骸在轨道上飞来飞去,连一克重的小碎片,也可能以每秒几公里的速度撞上其他物体,产生的破坏力堪比战场上的武器。2009年,俄罗斯和美国的两颗卫星在789公里高空相撞,碰撞后产生了上千块大碎片和成千上万的小碎片,这些碎片将在轨道上存在几十年,难以消失。为了应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国际空间站(ISS)不断加装防护层,但对那些毫米级的碎片,根本没办法监测到,很多时候只能寄希望于运气。
去年,国际空间站为躲避中国火箭残片,进行了7次机动操作;俄罗斯的货运飞船也曾遭到撞击,经过几个月观察后,最终决定放弃修复,让它在轨道上烧毁。这些事实表明,太空安全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清理太空碎片的国际合作进展缓慢。
随着太空碎片风险的一直上升,各国在载人航天任务中的应急救援能力,成为衡量航天体系能力的一个关键标准。俄罗斯的MS-22任务就很典型。2022年12月14日,MS-22飞船停泊在国际空间站的Rassvet模块上时,被一个不到1毫米的碎片刺破了外壳,导致冷却剂迅速泄漏。地面判断后认为,飞船不能再带人回地球,否则热控系统可能会失效。
最初,俄罗斯航天局表示MS-22仍可接着使用,但后来又决定发射新的MS-23飞船,并讨论过是否借用SpaceX的飞船。然而,由于政治、成本和合作方式等问题的制约,这一进程非常缓慢。最终,MS-23飞船直到2023年2月24日才发射,而真正将人员送回地球则是在9月27日。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耗时9个月,原因很简单:预算紧张。俄乌冲突使得俄罗斯无法快速发射第二艘飞船,最终只能让原乘组在轨道上加班半年。
美国的“星际航线日,飞船将巴里·威尔莫尔和苏尼塔·威廉姆斯送入太空,本来8天的任务,却因推进器故障和氦气泄漏问题反复出现,对接空间站后报警不断。NASA不敢让飞船返回,波音也清楚问题太多。按理说能请求俄罗斯帮忙,但由于美俄关系紧张,NASA只能自行处理。考虑到与SpaceX的竞争关系,波音也不愿意求助对手,最终直到2024年9月28日,Crew-9飞船才发射。而Crew系列飞船座位有限,只有4个座位,所以必须减少人员,导致空间站人手不足。NASA最终只能拖延,等到2025年3月Crew-10完成换班后,才将这两名航天员送回地球。两人最终在2025年3月18日着陆,从飞船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到最终回家,历时约9个月。
威廉姆斯60岁,威尔莫尔62岁,他们的短期任务被硬生生延长为长期驻留,外界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有所担忧。虽然NASA一再强调“没问题”,但从外界曝光的照片来看,两人确实气色不佳。这样一来,波音的声誉受损,NASA也显得尴尬。
通过对比,美俄这两大航天强国在载人救援上暴露了相似的问题:不是技术没办法解决问题,也不是修不好,而是预算、排班、商业竞争和政治关系等因素将救援进程拖延。俄罗斯由于预算问题让航天员在轨道上多待半年;美国则被座位和商业局势绑住,必须等到下一班飞船再进行接人。太空碎片慢慢的变多,救援需求愈加迫切,而老旧的应急救援体系越来越暴露出迟缓的问题。
随着这些“9个月的教训”,全球的目光开始转向中国。中国建设了自己的天宫空间站,依靠的是完整的本土体系:自主研发的火箭、飞船、空间站舱段和训练体系。更关键的是,从神舟十三号开始,中国就提出了“发一备一”的运行机制——一艘飞船执行任务,另一艘飞船在地面待命。这不是一种理论预案,而是轨道舱和返回舱都已经组装完毕,随便什么时间都能进入应急模式。相比美俄几个月的调度周期,外界开始好奇:如果中国遇到太空碎片撞击,发生危险,该如何救援?
这个问题在2025年11月初被提了出来。2025年4月25日,神舟二十号从酒泉发射升空,顺利与天宫空间站对接,三名航天员按计划在轨道工作了半年多,原定于11月5日返回地球。然而,就在回家前夕,监测系统发现飞船可能被微小太空碎片撞击,返回计划被暂时推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正在开展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确保航天员安全和任务可靠是首要前提。
初步检查发现,飞船外层防护有轻微划痕,但返回舱和推进系统没明显异常。团队并没有因“看似没事”而放松警惕,反而启动了更为详细的排查。因为在太空中,一点小问题都可能被放大成烦,任何猜测都不敢轻易做。
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按计划发射,三名新航天员完成了与神舟二十号的人员更替,确保空间站上的工作不会因此停滞。更重要的是,神舟二十二号早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待命。根据公开信息,从神舟十三号开始,中国就将“发一备一”机制常态化。备用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舱已完成组装,并能在一周内进入应急发射状态,理论上最短可以在72小时内完成救援发射,真实的操作中一般控制在7到10天之间。这一做法直接将美俄几个月的响应周期甩在了后面。
这种速度并非空口说白话。在长征二F火箭设计时,已经预留了“10天内”和“20天内”两种应急发射状态,地面测发系统也为“随时发射”做了配套准备。天宫空间站的关键部位增加了辐射屏蔽和防微流星层,这些多层结构就为了应对小碎片撞击的风险。2023年12月22日和2024年3月1日,天宫的太阳翼两次被碎片撞伤,航天员汤洪波等人进行过出舱作业,亲自修复电缆和电力系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目前,评估损伤不仅依靠人工目视检查,空间站的10.2米长机械臂带有高清摄像头,能对飞船外壳进行全方位扫描,确保细节无遗漏。如果光学手段仍然不够可靠,航天员还经过专门的出舱训练,可以亲自到现场确认。
基于这些准备,中国在应对太空碎片撞击方面一直在优化应急流程,已将处理时间缩短了约5倍。飞船本身也具备自主应急返回能力,能自动识别故障并选择最近的返回窗口,将航天员安全带回地面。与俄罗斯和美国的反复摇摆和向竞争对手求助不同,中国的应急方案早已经过精心设计:不依赖外部救援,成本自己掌控,航天员不必在轨道上等候数月。
接下来,中国将面临一个明确的决策:如果确认神舟二十号没有实质性损伤,且风险可控,将调整返回时间,将航天员安全送回;假如发现有难以忽视的隐患,就会果断派神舟二十二号前往接回航天员,而神舟二十号则可能作为货船或按计划再入处置。无论哪种选择,空间站的运营和实验工作不会因此受一定的影响,这与美俄的拖延救援形成了鲜明对比。
全球的目光聚焦在中国,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中国能否按“发一备一”的承诺,在7到10天内做出明确行动;第二,在全球直播的救